thread
# thread
头文件内容
namespace std
{
class thread;
namespace this_thread
{
thread::id get_id() noexcept;
void yield() noexcept;//调用线程不需要立即运行。一般使用小循环来避免消耗过多CPU时间。
template<typename Rep,typename Period>
void sleep_for(std::chrono::duration<Rep,Period> sleep_duration);
template<typename Clock,typename Duration>
void sleep_until(std::chrono::time_point<Clock,Duration> wake_time);
}
}
# std::thread类
namespace std {
class thread {
public:
// 类型
class id;
using native_handle_type = /* 由实现定义 */;
// 构造/复制/销毁
thread() noexcept;
template<class F, class... Args>
explicit thread(F&& f, Args&&... args);
~thread();
thread(const thread&) = delete;
thread(thread&&) noexcept;
thread& operator=(const thread&) = delete;
thread& operator=(thread&&) noexcept;
// 成员
void swap(thread&) noexcept;
bool joinable() const noexcept;
void join();//等待线程执行完成
void detach();//容许从线程句柄独立开来
id get_id() const noexcept;
native_handle_type native_handle();
// 静态成员
static unsigned int hardware_concurrency() noexcept;//返回支持的并发线程数
};
}
# std::this_thread命名空间
# 线程对象状态
线程对象通过默认构造函数构造后状态为nonjoinable;线程对象通过有参构造函数创建后状态为joinable。joinable状态的线程对象被调用join()或者detach()会变成nonjoinable状态。
class RAIIThread: public std::thread {
...
~RAIIThread() {
if (t.joinable()) std.terminate();
}
private:
std::thread t;
};
线程对象析构时,会判断线程的状态。如果线程处于joinable状态时,会调用terminate()函数直接令程序退出,异常结束进程。也就是说,创建一个可运行(创建时传入线程函数)的线程对象后,必须对该线程对象进行处理,要么调用join(),要么调用detach(),否则线程对象析构时程序将直接退出。
以下内容引用自[https://blog.csdn.net/qq_28388835/article/details/81173317]
- detach调用之后,目标线程就成为了守护线程,驻留后台运行,与之关联的std::thread对象失去对目标线程的关联,无法再通过std::thread对象取得该线程的控制权。当线程主函数执行完之后,线程就结束了,运行时库负责清理与该线程相关的资源。当一个thread对象到达生命期终点而关联线程还没有结束时,则thread对象取消与线程之间的关联,目标线程线程则变为分离线程继续运行。
- 当调用join函数时,调用线程阻塞等待目标线程终止,然后回收目标线程的资源。
线程状态:
在一个线程的生存期内,可以在多种状态之间转换,不同的操作系统可以实现不同的线程模型,定义许多不同的线程状态,每个状态还可以包含多个子状态,但大体来说,如下几种状态是通用的:
1)就绪:参与调度,等待被执行,一旦被调度选中,立即开始执行
2)运行:占用CPU,正在运行中
3)休眠:暂不参与调度,等待特定事件发生
4)中止:已经运行完毕,等待回收线程资源
线程环境:
线程存在于进程之中,进程内所有全局资源对于内部每个线程都是可见的。
进程内典型全局资源如下:
1)代码区:这意味着当前进程空间内所有的可见的函数代码,对于每个线程来说,也是可见的
2)静态存储区:全局变量,静态空间
3)动态存储区:堆空间
线程内典型的局部资源:
1)本地栈空间:存放本线程的函数调用栈,函数内部的局部变量等
2)部分寄存器变量:线程下一步要执行代码的指针偏移量
一个进程发起后,会首先生成一个缺省的线程,通常称这个线程为主线程,C/C++程序中,主线程就是通过main函数进入的线程,由主线程衍生的线程成为从线程,从线程也可以有自己的入口函数,相当于主线程的main函数,这个函数由用户指定。通过thread构造函数中传入函数指针实现,在指定线程入口函数时,也可以指定入口函数的参数。就像main函数有固定的格式要求一样,线程的入口函数也可以有固定的格式要求,参数通常都是void类型,返回类型根据协议的不同也不同,pthread中是void,winapi中是unsigned int,而且都是全局函数。
最常见的线程模型中,除主线程较为特殊之外,其他线程一旦被创建,相互之间就是对等关系,不存在隐含的层次关系。每个进程可创建的最大线程数由具体实现决定。
无论在windows中还是Posix中,主线程和子线程的默认关系是:无论子线程执行完毕与否,一旦主线程执行完毕退出,所有子线程执行都会终止。这时整个进程结束或僵死,部分线程保持一种终止执行但还未销毁的状态,而进程必须在其所有线程销毁后销毁,这时进程处于僵死状态。线程函数执行完毕退出,或以其他非常方式终止,线程进入终止态,但是为线程分配的系统资源不一定释放,可能在系统重启之前,一直都不能释放,终止态的线程,仍旧作为一个线程实体存在于操作系统中,什么时候销毁,取决于线程属性。在这种情况下,主线程和子线程通常定义以下两种关系:
1、可会合(joinable):这种关系下,主线程需要明确执行等待操作,在子线程结束后,主线程的等待操作执行完毕,子线程和主线程会合,这时主线程继续执行等待操作之后的下一步操作。主线程必须会合可会合的子线程。在主线程的线程函数内部调用子线程对象的wait函数实现,即使子线程能够在主线程之前执行完毕,进入终止态,也必须执行会合操作,否则,系统永远不会主动销毁线程,分配给该线程的系统资源也永远不会释放。
2、相分离(detached):表示子线程无需和主线程会合,也就是相分离的。在线程数较多的情况下,有时让主线程逐个等待子线程结束,或者让主线程安排每个子线程结束的等待顺序,是很困难或不可能的,所以在并发子线程较多的情况下,这种方式也会经常使用。
在任何一个时间点上,线程是可结合(joinable)或者是可分离的(detached),一个可结合的线程能够被其他线程回收资源和杀死,在被其他线程回收之前,它的存储器资源如栈,是不释放的,相反,一个分离的线程是不能被其他线程回收或杀死的,它的存储器资源在它终止时由系统自动释放。
线程的分离状态决定一个线程以什么样的方式来终止自己,在默认的情况下,线程是非分离状态的,这种情况下,原有的线程等待创建的线程结束,只有当pthread_join函数返回时,创建的线程才算终止,释放自己占用的系统紫云啊,而分离线程没有被其他的线程所等待,自己运行结束了,线程也就终止了,马上释放系统资源。